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

网上有关“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说到泼墨仙人画其实真的我非常的喜欢,为何这么说大家都知道的这副画是真的超级给力的,内容上是真的洒脱,感觉就是像仙境的那些人一样,这样的画作当然也是需要有这样心胸豁达的人才画得出来的呀,所以也非常的佩服这个梁楷,好了,多的不说了,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泼墨仙人图上题词的问题,泼墨仙人图上的题词到底是什么呢?下面我们继续揭秘看看!

泼墨仙人图上的题词全文:“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这诗词看起来好高端的呀,那么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我翻译下来的话,应该就是“不知道这个地方,也不知道这个人姓名,这个人高大就像高阳的一位酒徒,应该是在琼台吃完了仙宴,这个人物虽然看起来比较模糊但是还是非常的酣畅淋漓的呀”。

画意画心,无法而法梁楷《泼墨仙人图》鉴赏

梁楷 《泼墨仙人图》 轴纸本 水墨 48.7×27.7cm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画法始从梁楷变,观图犹喜墨如新。古来人物为高品,满眼烟云笔底春。”这是明人汪何玉在《珊瑚网》中对梁楷的评述,一说从梁楷开始,人物画的写意之风盛行,另一说早在梁楷之前,类似他“减笔”画的作品就已经初见端倪。无论后人如何评述,梁楷确实给同时代和后世人物画的创作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他的作品经由元代日本习经僧人带回日本后,对其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始建于1871年的东京国立博物馆是日本历史最悠久、收藏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博物馆,文物收藏达11万余件,居于这些文物之首的则是日本政府所指定的87件国宝和610件重要文化财产。这些顶级文物中有一批是来自于中国的,其中南宋梁楷的作品《雪景山水图》获得了“日本国宝”的桂冠,可见日本艺坛对这位大师的认可。而他的这幅《泼墨仙人图》并未流落海外,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供后世瞻仰研习,是梁楷传世作品中的代表。

精妙飘逸,青过于蓝

《图绘宝鉴》曰:“梁楷,东平相羲之后。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师贾师古,描写飘逸,青过于蓝。嘉泰间画院侍诏,赐金带,楷不受,挂于院内而去。嗜酒自乐,号曰梁风子。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

梁楷是一位南宋画院的画家,主要活动在孝、光、宁三朝。祖籍东平(今山东东平),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具体生卒年份不详,他在嘉泰年间(1201-1204)做画院侍诏时已年过五十,生活的时间大约可定于1140-1228这近百年间。擅长画人物、山水、花鸟,以佛道鬼神为最,为人豪放不羁,据说在南宋朝廷画院供职时,宋宁宗赵扩曾赐他金带,他却不肯接受,将金带挂在树上飘然离去。他喜好饮酒,酒后放荡不拘礼法,自称“梁疯子”。梁楷有两种几乎截然不同的风格,一种是“细笔”,取法吴道子、李公麟,师从贾师古,衣褶用尖笔作细长撇捺,转折劲利;一种是“减笔”,继承五代石恪的简括,以寥寥数笔横扫,墨色淋漓飘逸,对后世简笔写意画的发展影响极其深远。夏文彦在《图绘宝鉴》中描述他的“减笔”画道:“院人见其精妙之笔,无不敬伏,但传于世者皆草草,谓之减笔。”在他的作品中,符合“减笔”画风的有《秋柳飞鸦图》、《六祖破经图》、《六祖斫竹图》和《泼墨仙人图》等,梁楷以高度集中概括的手法来描绘的人物和风景。特别是其中的《泼墨仙人图》,人物形象奇古,如墨泼纸,用笔好似信手而生,生动传神,这在当时是一种新的创造。

梁楷 《八高僧故事图卷》 绢本设色 共有图8 段, 每段26.6×64cm 左右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饮酒狂放似竹林七贤中的刘伶,技艺高超性情豪放又似唐朝诗人李白,他的道释画曾数度变法:早年作品《黄庭经神像图》可见他师承贾师古学习李公麟,笔法劲挺,锋芒外露,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他的《八高僧故事图》和《释迦出山图》两图可见周文矩的“战笔”画法影响,用笔较为严谨而不狂放,衣纹稠叠,线条沉静;《八高僧故事图》背景中的树石还能见李唐的“折芦描”法。在这幅《泼墨仙人图》中,泼墨酣畅淋漓,面部加以线勾,与文献记载的石恪的画法和玉涧的《山市晴峦图》等传世禅僧画接近,显然受到了他们的启发和影响,从着重描绘对象转为对主题抒发的写意画风。

梁楷在艺术上的成就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画院里的“精妙之笔”,使院人“无不敬伏”的画风;夏文彦曾在《图绘宝鉴》中赞美他的作品“描写飘逸,青过于蓝”;一是由画院解放出来以后,粗放的逸笔草草的画风,是他在艺术史上的主要成就,具有革新的艺术价值并影响深远。梁楷画法对法常有一定影响。他们的画通过佛教徒的流传,传入日本不少。因而在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中国人所熟悉的日本山水画家雪舟及其画派的画就很似梁楷的山水画。在中国近代,愈到后来,他猛烈狂放的画风对人的启发愈大。在元明清尚不为人所重,因为这三个朝代,主流绘画崇尚的是一种温润柔媚的画风。

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

现存最早的泼墨写意人物画当属梁楷的《泼墨仙人图》,此画在《石渠宝笈续编》中有著录,是梁楷离开南宋画院后,在画风上自辟蹊径,独树一帜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梁楷离开画院后去了牧溪(法常)当主持的六通寺;13世纪禅画派围绕杭州附近山区的几个寺院活动,特别以六通寺为中心。六通寺的住持是禅宗大师无准的弟子牧溪。牧溪同时也是最优秀的禅画家之一。六通寺此时也是从画院逃遁出来的梁楷的避难所。我们不清楚他这样做是因为在艺术创作上感到不满意,还是因为他有反叛常规的天性。梁楷的老师是李公麟的追随者,梁楷自己可能在早期也使用过李的“白描”手法,以后他在人物画上发展出有名的“减笔”,这种豪放之作可能画于他和牧溪以及其他禅画家交往的时期。但是因为当时绝不只是禅画家才使用这种粗犷简略的笔调,因此这里看到的风格也可能是他自己发展出来的。

梁楷 《李白行吟图》 纸本墨笔 81.2×30.4cm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

《泼墨仙人图》是其减笔画的代表作,纸本,纵48.7厘米,横27厘米,墨画。上有题诗:“地行不识名和姓,大似高阳一酒徒。应是琼台仙宴罢,淋漓襟袖尚模糊。”图绘一秃顶敞胸大肚的仙人,一足出前,似在行走,但显得步履踉跄,仿佛已有些醉意了。在这幅作品中,梁楷以大笔溽墨,自肩膀至衣服下摆,飞扬的笔势墨韵,有如爆炸性的轰雷霹雳,整幅画数来,不出十笔之间,就将一位独行的,一脸笑容的仙人,笔简形具地表达出人物飘逸的气质。画完成于顷刻之间,是梁楷绘画技巧融会贯通的结果。此画将一位酣饮之后,敞胸露腹、缩颈耸肩、憨态可掬的仙人形象描绘得栩栩如生。全图勾笔极其简略,仅以显示局部些小的轮廓,而占画面大部之衣着则用粗笔蘸墨法依褶痕横扫,墨色淋漓滋润,而质感极强。但看画面,应是先以淡墨涂抹,而后在将干未干时以浓墨破之,最后再用浓墨勾腰带。这种粗笔横扫,笔简而意到,墨色淋漓酣畅的画法,为梁楷之前所无,而且在南宋绘画由工细趋向简略的潮流中也为仅有,后人称之为“泼墨”,成为后代画家心仪手追的大写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谓的“泼墨”,与今天我们所见的张大千创制的“泼墨泼彩”,还是完全不同的。张大千是不用笔,而将墨水或颜料盛在钵内,用手执钵直接将墨水或颜料泼在画上,然后依其自然形成的痕迹用笔适当加以引导。而梁楷的泼墨,则是先用“蘸墨法”在粗笔中饱蓄浓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然后以手执笔,按程序疾速横涂竖抹,使留下的浓淡墨色自然渗化,似墨汁泼翻,却又留有用笔的轨迹。严格地讲,梁楷的泼墨,是用笔所致,有泼墨之意,而无泼墨之举。这种表现力极其震撼,而又极具难度的绘画技术,历代均备受推崇,明徐渭,清八大、金农乃至现在,无数画家奉若神明,趋之若鹜。

为了表现“泼墨”,梁楷还特别采用了“纸”来画画,这与宋代大部分使用“绢”的习惯真的很不同。梁楷可以说是很叛逆的画家,有自己的思想,当时或许不被人了解,但以后却大大影响了中国画坛的新发展。梁楷可能是将自己的性情表现到艺术创作之中,将酒徒身上不受世俗约束,潇洒自在的人生状态,借酒助兴充分表现出来,应该说梁楷所画的不是“仙人”,而是对自己精神的真实写照。

梁楷的作品乍看简单,却巧妙地捕捉到了诗人的兴意。衣袍使用非描绘性笔法,它们自由潇洒的风味和衣质毫无关系,但是却使整个人物增加了动态效果;外形宁静,内心却充满了活力。梁楷像牧溪一样,响应符合了两种难以和谐的标准:画院要画家在视觉上可信地描写主题,适当地表现主题的特性的标准,和业余画家相信图画的重要性与形式不可分离,而且笔触必须有独立意义的标准。

时代和禅宗

梁楷作品的题材,多表现佛道、鬼神、古代的高人逸士,如《六组撕经图》、《六组斫竹图》、《右军书扇》、《庄生梦蝶》、《羲之观鹅》、《寒山拾得》、《参禅图》等等。梁楷是一位禅画家,经常和一些禅僧往来。梁楷的减笔、泼墨大写意人物画也主要以一些禅门高僧为题材,并渗透着浓郁的禅宗哲学思想。艺术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在禅宗与梁楷的减笔、泼墨大写意人物画风上,禅宗顿悟与电光石火般的线条、禅宗尚“简”与减笔画风、“万法唯心”与水墨写意、“无法而法”与创造新风等方面都存在着密切联系。梁楷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标榜文人写意、提倡游戏翰墨、推崇逸品标准的时代。在这股艺术思潮的推动下,梁楷放弃了精工细腻的画风,崇尚主观感情抒发的写意画风,从而创作出减笔、泼墨的大写意人物画风。禅宗是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和印度大乘佛教相融合的产物,是佛教经过长期“中国化”形成真正的中国佛教宗派。禅宗的宗旨是强调修禅者的心灵对外物的决定作用,“以心传心,不立文字”,一方面从佛学那里取来了“万法为心”、“万法皆空”的思想,认为传统的一切法规条文都是人为的建构,“一切经书及诸文字……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另一方面则是直接告诉人们要“向内心探求”,凭着自己的直觉和内省经验,追求瞬间的“顿悟”,从而摆脱烦恼,超越烦恼,进入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顿悟”是禅宗的一个重要概念,既是禅宗的核心范畴,又是禅之灵魂,禅宗的一切理论和实践都是由它派生出来的。

梁楷《秋柳双鸦图 》 绢本设色 24.7×25.7cm 中国故宫博物院藏

梁楷从院体画家转型之后的“减笔”人物画,开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画风,因为当时的工笔人物画其实进入到了“瓶颈”状态。宋代的人物画深受李公麟(1049-1106)画风影响,在线描技法上已发展到了至高至纯的阶段,在人物刻画上尤专注于“传神”,遂成为“天下绝艺”。这种影响一直沿传至南宋,梁楷的老师贾师古就是众多学李公麟绘画中的佼佼者。所以我们不妨将梁楷也称为李公麟的“再传弟子”。从《释迦出山图》和《八高僧故事图》中可以看出,梁楷在线条造型上的造诣非常精湛,绝对不输给“南宋四家”中的李唐和刘松年。但他与李公麟的笔墨还是有所区别的。

再则,梁楷所供职的南宋画院,相对于北宋画院来说,皇帝对画院管理宽松了许多,画家也就有了较多的创作自由。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梁楷才能展现自己的真性情,创作出泼墨的大写意人物画风。南宋院体山水画盛行大斧劈皴画法,这种大斧劈皴画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梁楷泼墨大写意人物画风的形成。

断代与考据

一般学者对于《泼墨仙人图》的研究,多偏重在其绘画风格的探讨上。而对于其作者和成画年代的问题,则有若干意见上的分歧。要确定《泼墨仙人图》的成画年代,在缺乏周边资料的情形之下,风格分析是最有效的断代方式。简言之,台湾与大陆的学者,大都认为此作是梁楷的真迹,而不予以怀疑。只有石守谦曾经非正式地质疑过《泼墨仙人图》为明代的作品。

日本学者对于《泼墨仙人图》是否为梁楷之作,则普遍采取否定的态度。较具代表性者如户田祯佑。他在《梁楷、牧溪问题》以及《二祖调心图再考》二文中,认为梁楷曾经画过一类作品,是以大块浓淡对比强烈的墨面刷染而成,风格类似《泼墨仙人图》;而《泼墨仙人图》则是一件传达梁楷此种风格的摹本。又如古原宏伸,亦认为此作并非梁楷真迹,而是出于业余画家之手。上述这些看法虽然各有所据,但是普遍缺乏对作品及其相关风格的深入探讨,在说服力上未免有所不足。不少学者否定《泼墨仙人图》为梁楷真迹。这些看法并非空穴来风。我们如果仔细观察《泼墨仙人图》的笔法与塑形能力,不难发现其中有许多笔描迟滞与形体崩解的地方,与传世梁楷真迹中犀利确实的笔法塑形有相当的差距。尤其是,梁楷虽然善用“减笔”作道释人物,然而其他作品并无如《泼墨仙人图》般彻底的墨面运用。

关于梁楷及其作品,日本学者的研究最为丰富。这是由于梁楷的作品多流入日本,并在当地受到极大的尊崇。日本学者对梁楷的研究,早在明治时期已经萌芽,然而日本学者的研究方式虽然严谨而深入,却多半受限于现藏日本的作品,以及其文化传统下对梁楷所抱持的认知方式,过度强调其水墨减笔的风格与禅宗意味的重要性,而几乎未曾着眼于中国台湾与大陆所藏的梁楷其他风格的作品,如上海博物馆所藏的《八高僧故事图》;或是亦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具有梁楷式的用笔风格,同时却带有院画意味的《布袋图》等等。因此,若想单凭日本学者的研究来掌握梁楷绘画的全貌,则仍有不足之处。

画史中有关梁楷的文献资料则非常稀少。南宋梁楷开创的泼墨大写意画法及其代表作品《泼墨仙人图》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技法和历史面貌。但是,这位本应进入中国画史“圣典”的画家及其代表作品,却在其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应者寥寥,甚至还受到恶评,其因由何在?一是因为社会变革引起的画家主体构成变化,形成自元以后审美趣味全面转向温润幽秀、萧淡天真,狂放激荡的画风鲜有同者;二是因“意”在与“象”的斗争中占到上风,加之人物画的衰落,具有娴熟扎实的人物画艺的画家几不存在。

隋唐

展子虔,善画人物、车马、楼阁、山水,尤以画山水闻名。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游春图》被认为是其传世之作,这也是现存的最早的卷轴画。

董伯仁,汝南(今属河南)人。多才艺,工画佛像、人物、楼台、车马,与展子虔同时入隋,并称"董展"。《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6件,今画迹已无存于世。

郑法士,吴(苏州)人。善画人物、楼台,师法张僧繇,曾于上都海觉寺等多处作壁画。《贞观公私画史》、《宣和画谱》等著录其作品20件,今已不传。

李思训(651-716),字建,一作建景,成纪(今甘肃天水)人,唐宗室。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和《明皇幸蜀图》。

王维(699-759),字摩诘,著名诗人,原籍祁(今山西祁县),擅画人物、丛竹、山水。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

张璪,字文通,吴郡(苏州)人,擅画山水树石,长于破墨,尤工画松,传说可以双管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已无作品传世。但他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对后世的绘画理论有极大的影响。

薛稷(649-713),字嗣通,蒲州汾阴(今山西万荣西南)人,名臣魏徵外孙。以书法名世,也擅画人物、佛像、鸟兽、树石,画鹤尤其生动,绘画作品已无存。

曹霸,谯郡(今安徽亳县)人。画承家学,擅画马,亦工肖像。今画迹已不传。

韩干,京兆(今西安)人,擅画肖像、人物、鬼神,尤精于画马。现存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牧马图》册页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的《照夜白图》卷。另有旧题《韩干神骏图》卷,藏辽宁省博物馆,今定为五代人仿作。

韦偃,长安(今西安)人,擅画人物、鞍马及山水。今可以通过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李公麟《摹韦偃牧放图》卷一画来了解其风范。

边鸾,京兆(今西安)人。擅画禽鸟和折枝花木,亦精蜂蝶,在花鸟画独立成科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传世作品有《梅花山茶雪雀图》,图录于《唐宋元明名画大观》。

刁光胤(约852-935),名刁光,一作光引,长安(今西安)人。擅画龙水、竹石、花鸟等,一生作画勤奋,多为花鸟,为五代著名画家黄筌老师,亲授其艺。传世作品《写生花卉册》已被定为伪托之作。

两宋画家

巨然——五代时期,董源画风的最好继承者,他先师董源,后因留居汴京,北方的自然环境和山水画派又给予了他新的感受和影响,使他在董源画风的基础上,有所创新。代表作品《层岩丛树图》、《秋山问道图》等。

李成——(916——967年),北宋山水画家,初学五代荆浩、关仝,后自成风格,他观察体验自然山川,几与之融化,并转化为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山水画。代表作品《读碑窠石图》、《茂林远岫图》等。

范宽——北宋山水画家,生性宽厚、豁达大度,故有范“宽”之称。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关仝,受李成影响更大,浮想大自然之奇胜,致力于情景合一的构思酝酿,终于创造出了具有独特形式风格的山水画。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等。

黄居寀——著名画家黄筌之子,曾在后蜀任翰林待诏,后随蜀主降宋,在北宋翰林院为翰林待诏,他承传家风,使富丽工巧的黄氏花鸟画风在宋初盛极一时。代表作品《山鹧棘雀图》。

祁序——江南人,善作花竹禽鸟,又工画牛,有戴嵩遗风,兼长画猫。代表作品《江山放牧图》。

武宗元——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朝元仙仗图》。

许道宁——(约970——1053年左右),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工画山水,学李成。晚年自成一家。代表作品《渔父图》。

燕文贵——活动于北宋太宗、真宗时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太宗时期任翰林图画院待诏。善画山水人物和风俗画,自成一家,画史上称其山水为“燕家景致”。代表作品《溪山楼观图》、《江山楼观图》。

王居正——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善画仕女,取法周昉。代表作品《纺车图》。

燕肃——(?——1040年),字穆之,他进士出身,是一位颇有政绩的地方和中央高级官员,同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科学家和画家。他的艺术修养也正与他的睿智和德行并驾齐驱。他善于作水墨山水,亦能作壁画,为历来鉴赏家们所称道。代表作品《春山图》。

崔白——宋代濠梁(今安徽凤阳)人,擅画花竹、禽鸟,尤工秋荷凫雁,注重写生,精于勾勒填彩,线条劲利如铁丝,设色淡雅,在继承徐熙、黄筌两体的基础上别创出一种清雅疏秀的风格,此外,他还精于道释人物鬼神。代表作品《寒雀图》、《双喜图》等。

苏轼——(1036——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历任端明殿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他是北宋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和书法家,又是文人画派的创始人。善作墨戏,于书后诗前、茶余酒酣之时放笔为之。追求画面笔墨间的变化和趣味,不求形似,但求申导胸中情意。作枯木竹石,为后世文人画之法式。代表作品《枯木怪石图》。

米芾——(1051——1107年),宋徽宗时召为书画学博士,为人狂怪,时人称其为“米颠”。他以水墨挥洒点染表现烟雨掩映的江南山水,特别创造了一种浓淡枯湿横点、积点成山的山水画技法,后世称之为“米点山水”,其画风开创了文人画山水的新局面。代表作品《珊瑚笔架图》等。

郭熙——(约1000——约1090年),宋代山水画家,早年山水工致秀美,后师法李成。晚年继承李成的画风而又有自己的独创,把北方山水画派推向新的水平,成为北宋山水画的杰出代表。代表作品《窠石平远图》、《早春图》、《幽谷图》、《山邨图》、《溪山访友图》等。

李公麟——(1049——1106年),字伯时,舒城(今安徽)人,熙宁三年(1070年)中进士,历任检法御史、朝奉郎等职。元符三年(1100年)因病辞官,隐居故乡龙眠山庄,自号龙眠居士。擅书画,尤工人物,又以画马著名。精于白描,风格独特。代表作品《五马图》、《莲社图》等。

王诜——字晋卿,太原人,娶宋英宗赵曙女,官驸马都尉。他精于诗文书画,画山水水墨学李成,着色师李思训,是北宋贵族、文人中的卓越画家。代表作品《烟江叠嶂图》、《渔村小雪图》等。

赵令穰——北宋后期画家,他喜爱收藏,经常认真品味临摹名家书画,作品多描绘小山丛竹、江湖小鸟、坡坂塘汀之景。代表作品《湖庄清夏图》等。

赵士雷——字公震,宋宗室,曾任襄州观察使等职。善作湖塘小景,为当时所推重。代表作品《湘乡小景图》。

赵佶——(1082——1135年),即宋徽宗。在位时扩充翰林图画院,提高画家的社会地位,建立比较严格的考核制度,并经常亲自进行指导。他善书法,书风坚劲秀挺,被称为“瘦金书”。擅长绘画,尤工花鸟。代表作品《柳鸦图》、《竹禽图》、《芙蓉锦鸡图》、《腊梅双禽图》、《枇杷山鸟图》、《听琴图》、《雪江归棹图》、《祥龙石图》、《瑞鹤图》等。

梁师闵——字循德,京师(今河南开封)人,主要活动期在北宋后期。他擅长于花竹羽毛等物,取法徐熙,精致而不疏,严谨而不放。代表作品《芦汀密雪图》。

王希孟——画史失载,从仅有的文字资料中得知他原为宋徽宗时画院学生,后入宫廷文书库,宋徽宗曾亲自授其画艺,18岁时仅用不到半年的时间创作了横1188厘米,高51.3厘米的青绿山水画煌煌巨制《千里江山图》卷,此图献给宋徽宗后不久,他就去世,时年仅20岁。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山东诸城)人,曾任宫廷翰林待诏,他性喜绘画,工于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代表作品《清明上河图》。

乔仲常——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工杂画,尤长人物道释故事画,师李公麟。代表作品《赤壁图》。

王庭筠——(1151——1202年)字子端,号黄华老人,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他的书法和绘画都学米芾,重视笔墨趣味,不愿为成法所拘,善作枯木竹石。在苏轼和文同之后,把这一画科推向了新的境界,使画面和诗文的联系更密切,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来学者影响极大。代表作品《幽竹枯楂图》。

宫素然——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明妃出塞图》。

武元直——字善夫,生卒、籍贯不详。金熙宗时进士,属文人士大夫画家。代表作品《赤壁图》。

李山——画史无传,曾于大定中出任汾州节都使,泰和间入直秘书监,与王庭筠父子有交往。代表作品《风雪松杉图》。

张珪——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神龟图》。

赵霖——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昭陵六骏图》。

杨世昌——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崆峒问道图》。

李唐——(约1066——1150年左右),南宋时期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在画院任待诏,他不仅山水画自创一格,而且擅画人物故事等题材,由于他的成就和影响,他实际上成了南宋画院的领袖和宗师。代表作品《万壑松风图》、《长夏江寺图》、《采薇图》等。

朱锐——北宋宣和时的画院待诏,他善绘山水、人物,尤好写盘车等图。代表作品《溪山行旅图》。

萧照——今山西省阳城县人,生卒不详,拜李唐为师,其画山水人物,异松怪石,苍浪古野,惜用墨太多。书名于树石间。代表作品《山腰楼观图》。

赵伯驌——(1124——1182年),南宋时期画家,擅长青绿山水,兼融文人画情趣,清丽雅致。代表作品《万松金阙图》等。

米友仁——(1086——1165年),字元晖,晚年自称懒拙老人,米芾长子,能书善画,世称“小米”。代表作品《潇湘奇观图》。

马和之——钱塘(今杭州市)人,绍兴年间及第后宫至工部侍郎。他善画人物、佛像、山水,作品多不署款。他的画线条飘逸,以创“兰叶描”著称。代表作品《后赤壁赋图》、《月色秋声图》等。

扬无咎——(1097——1169年),字补之,号逃禅老人、清夷长者,江西南昌人。善画水墨梅竹、松石、水仙,笔法清淡野逸;能作白描人物,师法李公麟;亦能书法,兼工诗词。代表作品《四梅图》、《雪梅图》等。

李迪——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北宋宣和年间,他任职画院,授成忠郎;南宋时期,复任画院副使。他善画花鸟、竹石,画犬亦佳。代表作品《雪树寒禽图》、《猎犬图》等。

阎次平——南宋孝宗隆兴初年,进画院称旨,补将仕郎,他善画山水人物,工于画牛。代表作品《牧牛图》。

刘松年——南宋时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光宗绍熙年间(1190——1194年)画院待诏,他兼工山水、人物,山水又兼具水墨和青绿,还精于界画。他的山水皴法明显受到李唐影响,变其雄强为典雅,画风严谨不苟。代表作品《秋山行旅图》、《罗汉图》、《四景山水图》等。

李嵩——钱塘人,他工画人物、道释,尤长于界画,曾任光、宁、理三朝画院待诏,从其传世作品看,他还兼作花卉,更以描绘农村风俗题材的绘画,赢得人们的喜爱。代表作品《夜月看潮图》、《花篮图》、《货郎图》等。

马远——(1140年前后——1225年之后),南宋时期河中(今山西永济)人,南宋光宗、宁宗、理宗时为画院待诏,他的山水画,大胆取舍,构图简洁,往往以山川之一隅作为表现的对象,留出大幅面的空白以突出主景。代表作品《水图》、《踏歌图》、《孔子像》、《白蔷薇图》等。

梁楷——南宋宁宗嘉泰年间为画院待诏。他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及花鸟,性情狂放不羁,喜爱饮酒,人称“梁疯子”。他的画风多粗简,擅长减笔画。代表作品《秋柳双鸦图》、《疏柳寒鸦图》、《雪栈行骑图》、《八高僧故事图》等。

徐禹功——(1141——?年),画史无传,籍贯不详。代表作品《雪中梅竹图》。

夏圭——南宋时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宁宗、理宗时为画院待诏,早年专工人物,后以山水著称,师承范宽、李唐,喜用秃笔焦墨点染,皴法豪劲而富野趣,他的山水画构图惯于集中景物于一侧,空间旷大,意境渺远,人遂戏称“夏半边”。代表作品《雪堂客话图》、《梧竹溪堂图》、《松溪泛月图》、《山水十二景图》等。

陈居中——南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4年)画院待诏,专工人物、番马,杂画亦佳。代表作品《四羊图》等。

赵大亨——初侍名画家赵伯驌,为时既久,心摹手追,终以画得名。代表作品《薇亭小憩图》。

赵葵——(1186——1266年),字南仲,潭州衡山(今湖南省衡山县)人。他工诗文,尤善画梅。代表作品《杜甫诗意图》。

林椿——钱塘人,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年)画院待诏,善写花鸟。代表作品《果熟来禽图》、《葡萄草虫图》、《梅竹寒禽图》等。

吴柄——南宋光宗绍熙年间画院待诏,工画花鸟。代表作品《竹雀图》。

张茂——杭州人,南宋光宗时(1190——1194年)隶属画院,作山水及花鸟俱精致,小景更佳。代表作品《双鸳鸯图》。

李东——生卒、籍贯不详,南宋理宗时(1225——1264),经常在京师御街上出售自己的绘画作品,工画民间风俗。代表作品《雪江卖鱼图》。

陈清波——钱塘人,生卒不详,南宋理宗宝佑年间(1253——1258年)画院待诏,善山水,多作西湖图景。代表作品《湖山春晓图》。

马麟——马远之子,南宋理宗时(1225——1264年)画院祗侯,画承家学,善画山水、人物及花鸟。代表作品《层叠冰绡图》、《静听松风图》、《芳春雨霁图》、《橘绿图》、《夏禹王像》等。

朱惟德——画史无传,生卒、籍贯不详。代表作品《江亭揽胜图》。

僧法常——四川人,南宋理宗、度宋时在杭州长庆寺为僧。他善画,凡山水、人物、花鸟及龙虎、猿鹤、芦雁,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妆饰,对后世水墨写意画产生了较大影响。代表作品《猿图》、《观音图》等。

陈容——字公储,福唐(今福建省福清县)人,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是当时一位画龙高手。据画史记载,他画的龙,深得变化之意,泼墨成云,啜水成雾。代表作品《云龙图》、《墨龙图》等。

赵孟坚——字子固,为宋朝宗室,他善画水墨梅、竹、兰、水仙等,其作品清而不凡,秀而雅淡,是南宋末年兼具贵族、士夫、文人三重身份的著名画家。代表作品《墨兰图》。

龚开——(1222——约1264年),字圣予,淮阴(今江苏省淮阴县)人,他画山水师二米,画人马师曹霸,尤喜作墨鬼钟馗等画。代表作品《中山出游图》。

郑思肖——(1241——1318年),生于福建连江,宋亡后,坐卧不北向。善画墨兰,写兰多露根,不写地坡,隐喻国土沦丧,有天无地,借以表现其爱国情怀。代表作品《墨兰图》。

关于“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3)

猜你喜欢

发表回复

本站作者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3条)

  • 忆梅的头像
    忆梅 2025年10月05日

    我是折叠号的签约作者“忆梅”

  • 忆梅
    忆梅 2025年10月05日

    本文概览:网上有关“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话题很是火热,小编也是针对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寻找了一些与之相关的一些信息进行分析,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 忆梅
    用户100502 2025年10月05日

    文章不错《揭秘泼墨仙人上的题词是什么》内容很有帮助

联系我们:

邮件:折叠号@g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